传统教育心理学的特征
[摘 要]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面临来自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挑战。在本体论方面,后现代思潮挑战传统教育心理学的实在论倾向,主张心理是一种社会建构;在认识论方面,后现代思潮挑战传统的知识外源论和内源论观点,主张知识是社会互动和协商的结果,教育教学同样是知识建构的过程;在方法论方面,后现代思潮挑战传统的实证和量化方法,主张质化研究和量化研究的结合,力促教育心理学实现方法多元化。后现代主义的挑战有助于克服传统教育心理学的机械反映论、个体主义和方法中心等错误倾向。
[关键词] 教育心理学;后现代主义;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
自19世纪末开始,心理学进入教育领域,教育心理学成为跨越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实用主义哲学家威廉·詹姆斯和约翰·杜威成为涉足这一领域最早的学者,其实用主义哲学观为早期的教育心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1910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创办《教育心理学杂志》,主张以动物实验心理学的模式研究人的学习,建立了“科学的”教育心理学。其后,教育心理学经历了行为主义、皮亚杰学派和信息加工等不同模式的影响。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面临着又一轮新的冲击———来自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挑战。
教育心理学自产生以来,一直受到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早期的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借鉴动物实验心理学的模式,力图在学习和教学研究的过程中贯彻经验实证主义的自然科学观,以客观、量化的方法作为根本的方法,使用刺激和反应的联结来解释学习和教学。这一时期与教育有关的心理学研究也都表现出这种科学主义取向。教育心理学发展到20世纪下半期以后,尽管研究的模式和重点产生了变化,但追求科学和理性的目标并没有改变,用后现代主义者的话来说,都表现出了“现代主义”的特征。
受普通心理学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涉足于教育领域的心理学家以实在论作为其哲学基础,把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现象,如学生的动机、情绪和认知等视为一种“精神实在”,并赋予这些心理现象以本体论的地位。心理学中这种对心理现象的本体论承诺,同启蒙时期以来流行的相信科学、相信理性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为了对抗宗教神学的统治地位,启蒙时期的思想家把经验和理性置于信仰之先,形成了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两大思想学派。经验主义相信心灵像一块白板,经验在这块白板上留下各种印记;理性主义则认为理智中的范畴和形式决定着知识的获得,人的理性发挥着决定作用。两者虽然观点相悖,但都相信人的内部有着一个“精神实在”。它存在于身体中的某个地方,同外部的“物理实在”遥相呼应。
早期的心理学正是在这种二元论的思想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相对于物理科学研究“物理实在”,早期的科学心理学家探讨的是存在于人内部的“精神实在”,即人的意识和心理,表现在教育心理学中,则把学习的机制和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认知策略、学习风格、记忆、思维、能力、技能、动机、情绪、人格、心理障碍等视为个体内部的“实在”,似乎这些实在都构成了独立的范畴,成为独立于研究者的“对象”。桑代克指出,学习即联结的形成,心灵就是一个人的联结系统;认知的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一个稳定的内部“认知结构”;教育心理学中的“元认知”研究者认为,在认知过程之外还存在一个监控认知过程的内部机制,即元认知,似乎存在着一个“侏儒”在指挥和调控着认知过程的进行;应用于教育教学情景中的精神分析理论把行为问题视为内部病态心理的结果;人本主义的教育心理学把学习过程看做是学生“潜能”的自我实现,而潜能具有生物的基础。所有这些观点都在实在论的基础上承诺了“精神实在”的本体论地位,而这种本体论的观点正日益受到后现代主义的批判。
对认识论的关注是近年来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之一。传统上,教育心理学家在科学主义理想的感召下,拒斥认识论问题的研究。但是,在拒斥哲学的背后,接受的却是实证主义。实证主义的经验反映论成为教育心理学的认识论基础。后现代主义产生以后,许多教育心理学家开始重新审视学科的认识论基础,表现出对哲学认识论的热忱。所以,教育心理学家亚历山大指出:“对认识论问题日渐增多的研究仅仅是我们领域哲学复兴的一种表现”,“未来我们会看到更多的认识论研究和本体论、伦理学、美学及其在学习和教学中作用的系统探索”。[1]
对认识论问题的深入探索揭示出,传统教育心理学在认识论方面依赖的是经验反映论。后现代教育心理学家莫尔指出:“教育心理学传统的认识论观点是怎样产生的呢?像大多数其他心理学家那样,教育心理学家倾向于把自己看做是应用型科学家。因而我们的实践,至少像在研究教科书上描绘的那样,采纳的是自然科学流行的经验范式,这样做一点也不令人奇怪… …这样的现代主义方法论和认识论相信经验研究的能力,认为经验研究可以抓住世界的本质,了解关于这个世界的`真实的'、`客观的'知识。”[2]依据经验反映论的观点,一切知识来源于经验,而经验是对外在于主体的客观世界的“映照”或“表征”(represen-tation)。换言之,知识是外源性的,一切知识,包括有关学生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方面的知识,都应该表征一种独立于主体的客观现实。在知识和实在之间应该具有一种一致性(correspondence)关系。任何真实的知识,即真理,都是对那个客观现实的正确的、客观的反映或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