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官方网站(唯一官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目录 >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17年7期目录
基础教育评价的澄清与选择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官方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
[摘 要] 我国基础教育评价中的选拔性评价几乎替代了合格性评价,这是基础教育走向均衡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根本症结。这种取向异化了现代基础教育的性质,限制了青少年儿童的个性,也使高等教育和精英教育迷失了真正意义上的公平起点。基础教育应当以培养普通劳动者为具体目标,它的评价应当由选拔性评价转向合格性评价。具有法定权威的基础教育评价应当严格规约底线,宽松释放顶线,把基础教育从普通高等学校入学考试竞争中剥离出来。基础教育选择合格性评价,对社会人力资源、高等教育以及基础教育自身都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基础教育评价的澄清与选择

 

 

[摘 要] 我国基础教育评价中的选拔性评价几乎替代了合格性评价,这是基础教育走向均衡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根本症结。这种取向异化了现代基础教育的性质,限制了青少年儿童的个性,也使高等教育和精英教育迷失了真正意义上的公平起点。基础教育应当以培养普通劳动者为具体目标,它的评价应当由选拔性评价转向合格性评价。具有法定权威的基础教育评价应当严格规约底线,宽松释放顶线,把基础教育从普通高等学校入学考试竞争中剥离出来。基础教育选择合格性评价,对社会人力资源、高等教育以及基础教育自身都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关键词] 基础教育;教育评价;顶线评价;底线评价

造成精英与平民的对立性

基础教育的顶线评价在选拔精英的同时贬抑了平民普通劳动者,潜移默化地造成了精英与平民的对立。当五花八门的“状元”们显赫风光的时候,谁想到过落榜者,还有那些连竞争资格都没有的辍学生这之间是否意味着某种对立的生存状在当前基础教育的选拔与淘汰漩流中,我们痛心地感受到有种荒谬的事实判断正在形成:中国的农民、工人、平民普通劳动者群体正在成为遭淘汰、被贬抑甚至受鄙视的群体。因为这个群体的可能的新生代,在时下的基础教育中,正是所谓竞争失败者群体,跌落到这个群体中的,正是顶线评价取向下的被淘汰者。可以想见,这些可能的新生代步入社会之后,无论如何也体验不到辛勤劳动、艰苦奋斗的光荣了,因为社会各界在他们的青少年时代,就从来也没有给予他们这种光荣,而且在基础教育的顶线评价中,他们已经被过早地烙上了失败者的耻辱印记。

进一步分析,这些可能的新生代步入社会之后,不仅要体验失败,消解自我尊严,而且还得体验因为没能获得足够的自我生存能力、普通劳动者的基本素质而不能自食其力地谋生活的尴尬和遗憾。我们无须分析那些成功者精英们的生存状况,但有一点是无疑的,他们多数是生存在与平民普通劳动者对立的亚环境里,并且承受着另一种同样不健全的发展。

基础教育的评价取向转向底线评价,这不是指理论的或政策文本的选择,而是实践的现实中的选择,它需要广泛的社会理解和社会支持。

1.底线评价是澄清性质的选择

顶线评价是一种源远流长而且根深蒂固的评价,但是,只是在基础教育尚不能全面普及、社会也无力满足教育的底线公平的情况下,它才是一种正常态的选择,说得久远些,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教育一直就维持在顶线评价。然而,在真正民主的时代,在社会有可能也有条件普及义务教育的时代,由于“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正是义务教育制度的底线公平”,我们转向选择底线评价就是维护基础教育的本分,这种本分要求我们坚守培养全体学生成为素质全面、人格健康的合格公民的底线。

今天,当我们重温陶行知先生主张的培养人中人、平民人,而不是培养人上人或人下人的思想,以及培养“我知天下”而非“天下知我”的健康的社会人格的思想的时候,真正感悟到了“先驱”的伟大,同时也滋生了一种莫名的失落感。因为陶行知先生早在20世纪初就已经在倡导类似底线评价的平民教育了,只是由于社会还不具有把它实践成普遍现实的条件,这样的倡导在当时还只能是种理想;还因为如今我们已经拥有把它实践成普遍现实的充分条件了,却还任凭我们的基础教育选择顶线评价。所以我们认为,选择底线评价具有“澄清”的性质。

2.平民与精英不是科层性的概念

底线评价是趋向平民化的评价,选择这种评价取向的前提是:基础教育不是选拔意义上的教育,而是生存、保障意义上的教育,在这样的教育中,平民与精英不是科层性的概念,而是平等概念。这种概念意味着现代教育所培养的未来精英,同未来平民一样,在基础教育阶段都应当首先养成良好的现代平民素质,而任何具有了良好的现代平民素质基础的人,都在时空宽泛意义上有机会成长为精英(包括参与高考竞争)

从社会价值层面来分析,基础教育是为社会大厦奠定基础的教育,它的每一根桩、每一块石、每一寸混凝土都必须坚实,这正是基础教育必须均衡发展、无差别发展的道理;从个人价值层面来分析,基础教育是为每个人的一生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它必然关涉到人的体质、德性、智慧、审美、劳动等方方面面,这是“把教育与人的幸福、人的自由、人的尊严、人的终极价值联系起来”所必须的,这就是基础教育应当关注每个人的全面发展,保障其拥有全面的现代基础素质的道理。

3.以培养普通劳动者为基本目标

基础教育底线评价的具体培养目标,应该是适应现代社会需要,也满足现代个人生存与发展需要的普通劳动者。这与顶线评价选拔精英的目标不同,但却是基础教育最现实的“基础”。

从本原的意义来说,普通劳动者的劳动是人之为人的基本需要,是任何健康社会人发展的需要,也是真正的精英健康发展的需要。只是因为我们顶线评价取向的基础教育走得太远了,这样的需要在基础教育实践中才无人问津,这让我们产生了太多的疑问:我们曾经重视的劳动锻炼是否是有远虑的选择如今基础教育中体力劳动几乎绝迹是否是无近忧的疏误我们曾经相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如今还相信吗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普遍重视生产劳动,我们该批判它还是借鉴它回答这些疑问,我们需要重申:基础教育如果希望“真正公平地为每个人提供‘生活通行证’,奠定一个人终生学习的基础”,就应该理智地选择底线评价并且以培养普通劳动者为基本目标。至于基础教育的“双重目标说”中的“为高等教育培养和输送人才”的目标,其实是种事实判断,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基础教育培养目标。不是基础教育为高等教育输送有局限规格的人才,而是高等教育从基础教育已经达到普通劳动者基本目标的人才中选拔人才。高考是高等教育的起点,但不是也不应该是基础教育的终点,所以普通高等学校入学考试必须从基础教育评价中剥离出来。

 

 

Copyright © 2016-2020 版权所有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 - 技术支持:知网空间
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