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官方网站(唯一官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目录 >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17年7期目录
数学课堂教学中质疑意识的培养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官方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
《学记》 中 有言: “君子之教,喻也 。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 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 该论述明确地提出了教学不是等待,而是要促进学生思考的主张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以疑为源,以思为根,着力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

 

数学课堂教学中质疑意识的培养

王亚妮

《学记》 中 有言: “君子之教,喻也 。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 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 该论述明确地提出了教学不是等待,而是要促进学生思考的主张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以疑为源,以思为根,着力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

一 、 贴近学情, 唤醒学生的质疑意识

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吃准学生的经验积累,让学生积极地研究生活现象,学习从生活原型中获得启迪,从而学会提炼问题,使数学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体验 、 感悟 、 思索 、 应用的探究历程 。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体现了学生探究活动的漫长历程,也凸显出数学学习的始于疑 、 行于思的螺旋上升的过程,学生只有在不断的疑问刺激中才能生成探究的愿望,才有勇于尝试 、 敢于实践的底气,才能在 “获疑 —释疑 —再获疑 —再释疑 ” 中发展探究能力 。

1. 敢于质疑

敢问方能显疑,只有学生的思维灵活,困惑才会随之呈现 。 因此,教师要善于营造质疑的氛围,让学生敢问 。 首先要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缩短生生之间 、 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提高学习活动的安全感,促使学生乐于思考,勇于质疑 。 用问题连接好师生的思维活动,搭建好探究 、 创新 、 发展的桥梁,让学成为中心,让思成为灵魂 。 其次要宽容质疑的偏差,让学生有良好的心理状态,从而敢于质疑,作为教师要摈弃师道之尊严,真诚地善待各种质疑,善于用激励的言语 、 和蔼的体态语言 、赞许的目光等方式对待不同的声音,让学生有胆气 、有勇气面对学习的挑战,正视学习的经历,敢于表达不同的心声 。例如,教学 “的倍数特征 ” 时,我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 。 首先,引导小组列举尽可能多的数 (的倍数,也尽可能大点) 。 其次,鼓励小组研究,学习类比应用 、 学习迁移,大胆进行尝试和实践,在活动研究中逐步走出 、 倍数特征的影响,在质疑 、 提问 、 思辨中感受到 的倍数的另类 。再次,点拨释疑,尽管学生有了初步研究学习的积累,排除了一些方法的负面影响,但是要真正释疑问难,仍然还需一番周折,甚至会显得一筹莫展,这就需要教师适宜适度的点拨,利用个别案例提示 、 引导学生转换思考的视角,让学生在将信将疑中实践,在验证中释疑解惑,最终在思维高度绷紧的状态下顺利学得知识 、 获得思维的突破 。

2. 善于质疑

学会质疑问题 。 小学数学中的问题一般都有一定的暗示性,能够促使学生唤醒认知 。 引导学生质疑问题,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顺关系 、 理清信息量之间的逻辑联系,而且能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他们对学习的高度关注与投入 。 学生只有学会质疑,对所学知识才有针对性,才能分得清重点和难点 。 当然,学生一开始找不到问的头绪,提不出不懂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去问,让学生明确关键点,善于质疑 。 例如教学 “花园小学计划扩建正方形的花圃,变成增加米,面积增加了 156 平方米,计算现在花圃的面积 ”时组织学生提问题,理清关系脉络,最终把问题归结为:①现在的花圃是什么形状?②它的面积又是怎样构成的?③现在花圃的面积与原来的面积之间有着什么样的联系?有了问题,学生敢于去尝试解决问题,乐于用画图的策略去分析研究,从而更好地实施了问题的突破 。学会质疑矛盾 。 数学学习中有许多看似矛盾之处,需要教师深挖教材,理清知识的生产点和发展趋势,建构大数学的教育思想,才能准确地掌控好现行学习与数学体系之间的矛盾所在,才能够灵活地安排 、巧妙地设疑 。 引发学生质疑,才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 有矛盾有质疑才可以有发展,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发现矛盾点,通过辨析得以提高 。 教师还应该把这种意识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也能够在学习中不断寻找矛盾点,质疑问难,使能力得到提高 。

二 、 善于辨析, 激活学生的质疑潜能

挖掘儿童的天性,让好奇 、 敢问 、 猎奇等心理特征成为激活学生求知欲 、 发展学生潜能的基石 。 古人云: “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 。” 因此,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引领学生积极思考 、 辨析,在质疑问难的探索中学会提炼问题,学会质疑,并尝试在问题研究和突破中获得思维训练,发展思维水平,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基,为学生的人生发展奠基 。

1. 善抓疑点

善于捕捉问题 、 寻找学习中的疑点,则必然会有大进步 。 利用一切学习资源,引领学生学会剖析问题,学会捕捉疑点,以疑促思,以思促进 。 指导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 、 学习内容的关键处 、 认识过程的困惑处 、 法则规律的结论处 、 算理的推导过程之中 、 解题分析的思路表达之中 、 操作活动的实践变化之中探寻疑问,以此助推探究活动有序有效地深入下去,从而发展学生的智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变革 。 例如教学 “小数的加减法 ” (苏教版第九册小学数学教材)时通过设计练习:丢丢同学做 1.36 加一位小数时,把末尾的数字对齐,得到的结果是 1.92,你知道丢丢这道计算题的正确结果吗?问题促进学生思考:丢丢做题目时问题出在哪儿?通过问题引领学生质疑,学会剖析问题中的困惑之处,让学生在思考辨析中把握因为丢丢忘记计算法则 (小数点对齐,而不是末尾数字对齐),导致 1.36 加的不是一位小数,而是两位小数,从而吃准问题的本质,进而理解掌握 1.92-1.36=0.56中 0.56 是一个笔误,正确的一位小数应该是 5.6,从而实现问题的最终突破 。

2. 感知模式

初步了解研究问题 、 提出质疑的结构模式,知道质疑的常见关键词,清晰地感知质疑问难的基本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建构有效的学习模式 。例如,在教学 “找规律 ” 时,我们想象着设计运动会开幕式会场 。 操场外圈都要插上彩旗,从跑道的一端开始,按照 面红色 、 面绿色 、 面黄色的规律重复,试问第 60 面旗是什么颜色?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够引起他们浓厚的探究兴趣 。 同时问题设置可以继续发散,第 62 面旗子是什么颜色?一时间学生开始计算 、 讨论 。 根据学生找到的规律,可以继续追问“ 第 66 面旗是什么颜色? ” 还可以继续提高难度,问“在跑道外侧共插了 72 面旗子,其中红色的旗子有多少面?黄色的旗子有多少面? ” 问题有生活的原型,思考有认识的积淀,问题由浅入深,思维水平也逐步提升 。 学生在有效的研究探索中不断提高概括 、 归纳 、质疑等综合能力 。

三 、 跟进释疑, 发展学生的质疑智慧

课程改革中的教材定位是让教师创新使用 、 灵活使用,达到有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思想方法,形成相应的认知建构的目的 。 因此,挖掘教材的编排特点,寻找与学情的结合点,使之成链 。 同时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设计符合实际需求的情境,让学生在开放的学习活动中学会质疑 、 学会思考 、 学会合作,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发展 。 例如在教学 “和倍差倍的实际问题 ” 时,针对教材的编排: “一条裤子 25 元,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 倍,买一套衣服要多少钱? ” 教学时,将题目的条件先隐去,只保留问题,让学生在读问题中学会思考需要什么样的条件,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 通过自我思索和同伴互助,学生很快厘清问题的实质:要解决一套衣服的总价,就必须知道裤子和上衣的价钱各是多少元 。 在思考探究的基础上学生明确了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进而就能围绕数量关系自主添加适合自己的条件,满足自我的需要 。 生 补充:“ 上衣价钱是 75 元,裤子价钱是 25 元 。” 生 补充:“裤子价钱是 25 元,上衣价钱比裤子的贵 50 元 。” 生补充: “ 裤子价钱是 25 元,上衣价钱是裤子的 3倍 。” 生 补充: “上衣的价钱 75 元是裤子的 倍 。”学生进行了积极的思考,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同时也学会了倾听,在倾听别人的分析研究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感知,最终通过问题的不断延伸和拓展,凸显出两步计算的问题,将教学引回预设的需要 。 在不断引领分析研究的探究历程中,一方面巩固了学生的知识,唤醒了学生的认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另一方面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为新知的思考探索提供了厚实的积淀 。

开放的教学设计引发了非常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也让学生知晓大数学体系的科学性 、 严密性和关联性 。 这个过程不仅促进了学生的思考,激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而且也有助于学生知识的梳理,强化了学生的技能运用 。教学中质疑是手段,释疑才是目的 。 以疑为源,以思为根,让学生尽情驰骋在创新探索的海洋之中,不断磨砺,历练出一代富有朝气 、 富有创新精神的新型学子 。

(作者单位: 盐城市新河实验小学, 江苏 盐城, 224000

 

 

Copyright © 2016-2020 版权所有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 - 技术支持:知网空间
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