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官方网站(唯一官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目录 >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17年7期目录
国民性视域下母语教育面临的危机及影响研究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官方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
母语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和纽带 。 母语教育作为 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改造国民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 然而我国的母语教育正面临着多 方面的危机和挑战 。 文章主要从国民性的视角 , 分析了 国民性与 教育的关系 、 母语教育面临的危机及对国民性产生的影响, 指出 加强母语教育在提升国民性中的作用 。

 

国民性视域下母语教育面临的危机及影响研究

代中杰

【摘 要】 母语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和纽带 。 母语教育作为 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改造国民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 然而我国的母语教育正面临着多 方面的危机和挑战 。 文章主要从国民性的视角 , 分析了 国民性与 教育的关系 、 母语教育面临的危机及对国民性产生的影响, 指出 加强母语教育在提升国民性中的作用 。

【关键词】 国民性 教育 母语教育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素质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重要 。 而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水平的高低主要受其教育 、 环境的影响 。 其中,母语教育对提高国民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 然而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上升,国外学习汉语的热潮不断升温,国人学习母语的热情却日趋冷淡,陷入 “外热内冷 ” 的尴尬境地,因此,这个问题也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和重视 。

一 、 国民性与教育的关系分析

1. 国 民性的概念阐释

国民性即一国民众的共同性格,包括心理 、 思维 、 价值观 、 精神特质等 。 这一词从欧洲传到日本,再从日本传到中国 。 [1] 学者肖川认为,国民性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表现于民族共同文化特点上的习惯 、 态度 、 情感等比较稳定持久的精神状态及心理特征 。 [2] 袁洪亮认为,国民性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自然形成的 、 其大多数社会成员所普遍具有并重复出现的道德价值观念 、 社会心理以及相应的行为方式的特征的综合 。 [3] 本文认为,国民性指一个民族在长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多数成员形成的比较稳定的精神特质 、 心理结构和行为方式等 。 从国民素质的角度来说,其结构划分为身体素质 、 心理素质 、 社会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四个方面 。

2. 国民性与 教育的相互作用

近代以来,中国知识精英严复 、 梁启超等关于国民性与国民性的改造等论述很多,主要通过与西方人的比较,从宏观上分析中国人的心理品格以及讨论怎样改造国人的不良品格 。 但是,从国民性的角度分析母语教育问题的并不多 。 近年来 “国民性 ” 一词常被人提及,且涉及与教育的研究也越来越多 。

1) 教育可以促进国民素质的提高 。 广义的教育指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 、 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 、 有计划 、 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 [4] 这里指广义的教育 。 从国民素质形成的社会过程来看,国民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受现实社会的政治 、 经济 、 教育 、 科技的影响和制约 。 其中,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主导性作用,包括促进人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 。 “教育所追求的真正价值还在于使每个国民形成它的优良的国民性 。” [5] 通过教育,提高了人们对人与自然 、 人与人 、 人与社会等关系的认识,而且充分认识到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所在 。 通过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这些意识不断内化和提高,形成了个体的素质结构 。 整体来说,即提高了整个国民的素质 。

2) 国民性影响着教育的内容和发展方向 。 国民性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形成和内化在国民身上的 。 其中,国民性的一些特质经过不断强化上升为我国的民族精神,例如团结统一 、 爱好和平 、 勤劳勇敢 、 自强不息等,这些伟大的民族精神,已经深深地融入了我们的民族意识和品格之中,成为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价值取向,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方面,也成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不过,我国长期形成的国民性格并不都是积极向上 、 符合当前时代要求的 。 如保守 、 迷信等,这些往往是难以改变的传统思想意识,也影响着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学会生存 — —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指出 21 世纪要应对新的挑战,如世界一体化、 经济发展两极分化等,那么所要培养的人应具备超越个人,互相关心、 尊重,友好合作等品质。 [6] 我国要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就必须培养现代的人才,全面发展的人才,最重要的是培养具有现代意识的公民。 这也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和内涵之一。 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之一就是改造国民性中的不良方面,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做一个现代人。

二、 母语教育具有改造国民性的作用

母语教育主要是指通过学校母语课程中听、 说、读、 写等学习方式,以母语的语言为核心包括母语的语言、 文字、 文章及所形成的文化的教学而进行的完善教育,完善人的元符号系统、 完善人的言语交际能力、 促进个体的情感及人格健全发展,同时形成民族精神、 传承民族文化。 [7] 因 此,母语教育对提高国民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1. 提高国民的民族文化素养

一个国家的语言往往与一个民族的深厚文化联系在一起。 通过学习祖国的语言,可以使学生了解我们的民族的优秀文化。 例如语文教材中的诗、 词、 文章等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包括道德、 风俗、 礼仪文化等,内容十分广泛。 再加上教师的精彩讲授,这就为学生理解、 热爱、 传承民族文化提供了丰厚的资源。 因此,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而且要让学生体会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2. 培育民族精神, 增强民族认同感

梁启超先生说过:“欲新一国之国民,必新国民之精神;欲新国民之精神,必新国民之语言。” 可以看出语言对一个国家的重要作用。 母语是一个民族文化和精神的载体。 因此,母语教育理所应当是培育民族精神的一种手段和载体。 母语教育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母语中认识自己的民族,强化自己的民族身份和国家身份,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的认同感,并且确立为中华民族复兴的志向 。 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爱国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诚实守信、 勤劳俭朴的做人美德和以“仁爱” 为核心的社会道德规范等。 教材诸多课文中宣传了这些民族精神,通过母语教育,不但使这些精神得以继承,而且还发扬光大,深深地融入到国人的民族意识之中。

3. 提高国民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一般来说,语文课本中的古诗名篇、 文学作品是按照国家的教育和不同层次学校的培养目标精挑细选出来的。 除了基本知识的学习和优秀文化的传承之外,另一个任务是促进学生道德水平和审美能力的提高。例如通过朗读、 品味优美的诗文,引导学生体会汉字语音抑扬顿挫、 和谐悦耳的美;通过鉴赏,引导学生体会汉字字义丰富细腻、 表达力强的美;通过书法练习引导学生体会汉字的独特魅力。 [8] 此外教师还会引导学生体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学习人物形象身上所具有的团结协作、 自强不息、 宽容等优良品质。在长期的熏陶下,学生的道德水平和审美能力就会得到不断的提高。

三、 母语教育面临的危机

1. 幼儿园过早进行英语教学科学研究表明,学习母语的关键时期是儿童早期。 但是如今大部分幼儿园都开设了英语课,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总是想方设法让孩子尽早接触和学习英语。 这种过早、 过量的英语强化会对母语学习形成强烈的干扰,比如汉语拼音与英语字母容易混淆,会导致孩子语言学习发生混乱。 这样不仅使孩子在早期就丧失了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而且更重要的是会影响孩子学习母语的效果。2. 中小学语文教学存在明显的应试倾向语文教学质量不高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 虽然新课程改革在实施,但是在大部分地区应试教育仍很明显。 在这样的情况下,语文教育几乎就只是教一些字、读一些文章、 记一些答案等,而不是让学生真正感受、体悟母语的独特魅力,忽视了对学生民族精神的教育和人文素质的关怀。 识字教学是小学阶段的重要任务,然而现在一些教学只是指导学生会读、 会写,而忽视了汉字本身所蕴含着的丰富的文化信息。 另外,在我国每年都有因获数学、 物理、 化学、 计算机等各种所谓奥林匹克竞赛而被保送到名牌大学的学生,却很少因母语学习优秀而得到施惠的学生,这应当引起我们的深思。3. 大学中重外语轻语文问 题突出在大学一直到研究生阶段,英语都被列为必修课。 相比之下,我们的大学语文教育明显受到了 “冷落”,所分配的课时没有英语多,教学要求和考核要求更没有英语的高。 此外,大学学位、 硕士博士考试、职称考试,社会上的就业等大都有对英语水平的要求,学生迫于压力及自身发展的需要,对英语学习的热情一路高涨,不惜牺牲对母语的学习 。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母语教育怎么“兴盛” 得起来?4. 社会化的母语教育遭受网络污染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使我们在现实生活之外又多了 一个虚拟的社会空间,网上交流已经渐渐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个重要方式 。 随之带来的结果是电子阅读逐渐代替纸质阅读,邮件 、 各种聊天工具代替书信;同时大量的网络语言也随之出现,这都对母语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 由于受 “浅阅读 ” 的影响,许多人没有时间去品味母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 因为网络上大多存在不规范的简体字,或用英语字母简称某个词语等,有失规范,缺乏语言文化特征,而且还有大量的怪词和低级趣味的用语 。 这些都将严重影响到学生和社会上的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继承,甚至影响到他们的价值观判断,从而引起国民素质的下降 。

四 、 母语教育危机对国民性产生的影响

1. 引 起国民语言素养的滑坡如果初中 、 高中毕业生不能较好地掌握对母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那他们在日后的生活与工作实践中将会感到困难 。 他们不但缺乏继续深造的能力,而且久而久之,就很有可能退回到半文盲的境地中去 。 据相关调查,除了在校学生普遍书写潦草 、 不善表达外,社会上操作员看不懂说明书,主管人员不会写证明不在少数,还有一些主持人词不达意等现象大量存在 。至于广告界的篡改词语,产品简介的繁简混杂 、 英汉混用等现象更是数不胜数 。 这种状况会引起国民语言素养的滑坡,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十分不利的 。

2. 造成国民传统文化素养低下母语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基础 。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增强国民的民族凝聚力 、 自豪感 、 爱国情感 、 文化素质的力量源泉 。 然而,轻视母语及其文化,正在形成一种普遍的社会意识 。 越来越多的学生讨厌上文言文课,也不喜欢读古代经典名著,越来越远离自己的传统文化,甚至对祖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冷漠感 。 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西方节日越来越受到国人的追捧,并且把过 “洋节 ” 当作一种潮流 。 其实,真正的危机并不是将来的中国没有人使用汉字 、 没有人讲汉语,而是将来的汉字和汉语不再能够保存汉语的精神和魅力,那时我们的民族文化将面临着的是无家可归命运 。

3. 导致国民民族文化认同感的缺失母语教育对培养和增强国民民族文化认同感具有重要的作用 。 但是,母语教育如今面临着种种困境,这势必导致和加重国民民族文化认同感的缺失 。 首先,幼儿过早学习英语会影响对自身文化的了解与认同 。由于受幼儿接触西方文化的时间提前,相应地在其一生中西方文化影响的时间就会延长,再加上幼儿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尚未成型,这无疑不利于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 其次,中小学生母语教育质量低下,所学的语言文化内容仅触及中国文化的表层,并没有深入其里 。 也即学生对真正属于中国文化内核与精髓的东西并没有真正的接触与了解 。 如此一来,他们就不可能真正认识到中国民族文化的价值,对中华民族 、中华文化的认同就会弱化 。

4. 遭受西方多元价值观的冲击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也是我国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选择 。 但是,从文化安全角度看,多元文化对我国母语的发展也提出了挑战 。 台湾诗人余光中曾经这样说道:“英文充其量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种工具而已,而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 。”“英语热 ” 的过度升温使我国民族文化面临遭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存在被强势文化侵蚀的风险 。 因为两种不同文化的碰撞,尤其是多元价值观的冲突,会让人们感到一种精神的迷茫和心灵的困惑,甚至在面对价值选择时会出现无所适从的局面。因此,全社会必须重视母语教育,共同关注,直面现实,以走出危机,提高国民素质的水平 。 首先,应树立正确的母语教育理念,把母语教育当作培养我们的民族文化乃至民族精神的一种载体 。 其次,母语教育应注重对学生主体的尊重,不仅要重视知识与能力的教育,而且要重视学生在母语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教育,培养更具批判思考能力和行动能力的现代公民 。 总之,我们要建设和发展母语教育及其文化,改变母语教育的现状,重视母语教育在改造国民性方面的作用 。

 

 

Copyright © 2016-2020 版权所有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 - 技术支持:知网空间
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