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民族舞, 同所有的舞蹈一样, 被艺术史家称为“ 艺术之母” 。从古到今, 中国的民族舞都与诗歌、音乐、绘画紧密相关。现分别论述之— A、民族舞同诗之关系我国的民族舞与诗歌的关系极为密切, 许多诗歌是“ 舞诗” ; 许多舞蹈也是“ 诗舞”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 就有许多篇什是“ 舞诗” , 如《宛丘》: “ 坎其击鼓, 宛丘之下, 无冬无夏, 执其鹭羽。” 就是春秋时陈国的舞蹈诗。至宋金时又有由舞队表演的舞蹈, 有领舞( 称“ 竹竿子”) 与群舞者, 同时又有诗歌相合, 如舞蹈《调笑令》, 其诗歌便是: “良辰易失, 信四者之难并;佳客相逢, 实一时之盛会。用陈妙曲, 上助清欢,女伴相将, 调笑人队。”这种诗舞一体的传统. 至今仍在发扬光大。如JL童民族舞《七子之歌》, 系根据著名爱国诗人闻一多的同名新诗编创的, 又如儿童民族舞《三个和尚》, 也是根据同名儿歌编创的。舞蹈与诗歌的结合, 既使舞蹈有了诗的意境,有了诗的文学品位, 又使诗有了舞的动律, 有了舞的艺术神韵, 二者可谓相得益彰, 相映生辉。日、民族舞同乐之关系我国的民族舞与音乐的关系也十分密切, 最早就有“ 乐舞” 或“乐舞”之名, 可见歌舞一体与载歌载舞也是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秦汉之交刘邦的《大风歌》、项羽的《力拔山兮气盖世》, 都是边唱边舞的“ 乐舞” 。
到唐代的《宽裳羽衣舞》又称《霓裳羽衣曲》, 也是乐舞一体的。这一优秀民族文化传统也得到发扬光大。如大型舞蹈史诗《东方红》, 就是革命歌曲与民族民间舞蹈的完美结合, 成为艺术珍品。又如民族舞《二泉映月》和《月牙五更》, 前者系根据阿炳( 华彦君) 的传世之作— 同名民族器乐二胡独奏曲编创, 并用同名乐曲作舞曲; 后者系根据同名东北民歌编创, 并用同名乐曲作舞曲; 再如女子独舞《雪韵》, 系根据歌曲( 我爱你, 塞北的雪》编创, 并用该歌曲作舞曲。舞与乐之紧密结合, 就使视觉艺术的舞蹈有了听觉艺术音乐的内涵, 又使听觉艺术的音乐有了视觉艺术舞蹈的光彩, 使空间艺术的舞蹈插上了时间艺术音乐的翅膀, 又使时间艺术的音乐占领了空间艺术舞蹈的“ 地盘” , 真可谓融视觉与听觉为一炉,集时间与空间为一体, 优势互补, 形成“ 双赢” 的最佳态势与最鲜活的艺术生命力。C、民族舞同画之关系古人说, 王维的诗“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说的是诗画一体的现象。我们今天说, “ 舞中有画,画中有舞” , 则说的是民族舞同绘画的关系同样相当密切。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的国画《洛神赋图》,几乎与《洛神舞》同时产生, 成为后来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创作京剧《洛神》的原型。唐代“ 画圣”吴道子所画的仕女画, 形象逼真, 飘带欲动, 故有“吴带当风” 之誉, 也与《仕女舞》成为孪生姐妹。这一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同样得到发扬光大。大型民族舞剧《丝路花雨》, 就直接取材于敦煌壁画,其中的舞蹈语汇“ 飞天神女” 、“反弹琵琶” 等, 直达到了“ 天衣飞扬, 满壁风动”的壁画式的艺术效果, 被赞为“ 复活了的敦煌壁画” 。我们还可以把绘画艺术再扩展一下, 涉及一点舞蹈与雕塑艺术和舞蹈与建筑艺术的关系, 我们就会发现: 仍然是十分密切的。如根据秦兵马俑编创的民族舞《秦王点兵》, 就充分体现了舞蹈与雕塑的密切关系; 根据万里长城编创的民族舞蹈诗《长城》, 就充分体现了舞蹈与建筑艺术的密切关系。舞蹈艺术与绘画艺术的密切结合, 使动态的视觉艺术与静态的视觉艺术互相沟通, 动静相生, 变化有致, 从而做到画是舞的瞬间“定格” , 舞是画的动态演绎。明白了中国民族舞与诗、乐、画之关系, 我们的民族舞编导者与演员, 就不应只将自己的艺术眼光锁定在舞蹈本身, 而是要对音乐、绘画( 以及与绘画相关的雕塑、建筑等) 广为涉猎, 由此提高自己创作民族舞与表演民族舞的艺术水准, 至少可以强化舞蹈的音乐感与画面感